第一个字是蟠字的成语(诗经二南之第6章周南·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释文】
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桃:桃的原产地是中国。桃在中国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山海经•海外北经》曰:“夸父与日追逐,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这是桃树的起源神话。《史记•穆天子传》中,记载穆天子会西王母,西王母飨穆天子的就是桃子。《论衡》卷二十二引《山海经》逸文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是中华文化中门神的由来,亦是桃的祛凶禳鬼功能的文化根源。
桃还广泛表现在各地的民俗文化中。例如生育民俗:婴儿降生后,要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谓之“挂红子”。红布一般用桃枝挑起。一方面它是添喜的标志;另一方面起到辟邪的象征意义。又例如过年时要在大门口放置桃木做的“拦门棍”,一方面使财不外流,另一方面是要祛凶禳鬼。此外,还有“桃符”、“桃木弓”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除果肉鲜美可口外,桃核还可入药。中医认为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肠经,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可治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等。
因此,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作为一种美好的意象被文人雅士们引为滥觞便不足为奇了。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崔护的“人面桃花”,《西游记》中的蟠桃园,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等等。
这也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本篇要选用桃而不是其它水果来起喻了。
(2)夭夭:“夭”,甲骨文像人两袖挥动、翩翩起舞形。其实就是一个不对称的、斜腰拉胯的“大”形。《说文》:“夭,屈也。”正是“夭”所代表的“屈曲多姿”的本义。故“夭”可引申为“折”、“姿态轻盈娇媚”、“怪异”、“夭折”、“摧残”等义。因此,偏襟儿的上衣为“袄”,搔首弄姿的女人为“妖”。
但为什么会说“桃之夭夭”呢?我想这正是古人用词精到之处。首先,《尔雅•释草》曰:“桃枝,四寸有节。”说明桃枝本身易生侧枝。《说文•夭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凡草木既生枝叶,其秒有旁出侧附之形,故曰夭。”其次,桃树需要剪枝。“夭”,折也。经过科学修剪过的桃树疏密有度,欹斜多姿,故曰“夭”。故此处曰“桃之夭夭”也反证了古人早已懂得如何科学的管理果树。最后,就“桃”这个字而言,也体现了“夭”的本义。“桃”,从木从兆。“兆”,古文像占卜吉凶时烧灼龟甲、兽骨时所出现的不规则裂纹形,即卜兆。这种不规则裂纹亦可称之为“夭”。那么,为什么造字时将“桃”这种植物或果实写作从木从兆,我想这大概跟桃核上的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褶皱沟回类似于卜兆有关吧。
关于“逃之夭夭”,人们多以为是从“桃之夭夭”谐音而来的。我虽然不否认这一点,但相信事情可能也不是这么简单。比如“明眸善睐”,你谐音成“明谋善睐”或“明谋善赖”或别的什么,成吗?它也不通啊。所以,“逃之夭夭”必与“桃之夭夭”有相似之处才可谐音。而其相似处就体现在“夭夭”二字上。大概人或动物逃跑时,一定会沿不规则的路线进行。为了逃避紧追不舍、近在咫尺的敌人,在前面奔跑时往往会做大幅度机动,比如突然转向,以使追兵由于惯性而失去目标和射击的准头,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夭,折也”,故“桃之夭夭”可谐音为“逃之夭夭”。
“夭夭”,是“夭”的复读,还见于《诗•邶风•凯风》“棘心夭夭”、《诗•小雅•正月》“天夭是椓”等处。具体到本篇,我认为释作“键美之姿”或“婀娜多姿”是合理的,以隐喻女子风流蕴籍的体态美和去芜存精的生殖力。人们一般认为胯大的女子好生育。腰细而胯大,尽显曲线美,此即为“夭夭”。
(3)灼灼:鲜明光艳貌。
(4)华:同“花”。桃树先开花后抽叶,故本篇上来就说花,隐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5)之子于归:“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古代称女子出嫁也。——这些都是一般的解释,我要说的是不一般的解释:
“之”,《说文》:“之,出也。”动词。乃主动前往意。“子”,男子。即新郎也。“于”,《说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也。”本义为乐声舒徐婉转悠扬。婚嫁时往往有“钟鼓乐之”(《关雎》),亦有哭嫁的习俗。作父母的固然是又喜又悲,作女儿的又何尝不是柔肠百转?此即“于”也,像叹气,又似鼓乐。故用在此处,为动词,为“迂曲”意,可译作“往、去”。既是一步三回头(出嫁时),又是指日可还(回门儿)之意。“归”,金文从帚(笤帚),从垖字去土旁(念“堆”,是小土堆之意),从彳(表示行动有目标),从止(脚),本义是指被扫出的垃圾有倒掉的地方,后来专指嫁女,谓泼出去的水、扔出去的东西有人接。“归”也用来指“回娘家看望父母”,表示就算将来夫家不要了也有地方收留。所以综合来看,“之子”与“于归”应该含义相对。“之子”表示女子主动(心甘情愿)到男子那儿(出嫁);“于归”表示你别惹我,搞不好我还会转头儿回娘家。所以,“之子于归”是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意为出嫁,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子的爱情观(自由恋爱,体现在“之子”上)和婚姻观(勇敢且独立,体现在“于归”上)。
(6)宜:见上一篇《螽斯》析。乃“有益于”之意。
(7)室家:“室”,本义为人所安息的堂内的房间。古代房屋建筑,前面的一间大厅叫堂,堂后面中间的一间叫室,室东西的两间叫房。《说文》:“室,实也。”(故在第二段“有蕡其实”与“宜其家室”相呼应)。有“卧房”、“妻子”等意。“家”,甲骨文从宀(棚屋),里面有一头猪。大概古人往往建筑高脚屋,下面一层喂猪或养其它牲口,上面一层住人,既防潮又安全。故“家”实际是指堂屋或厅堂也,乃外间公共活动场所。有“家庭、家族”之意。“室家”,偏正词组,重点强调“家”,表示丈夫的亲族。如他的父母兄弟、同宗同族之类的亲人。
2.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有蕡其实:“有”,《说文》:“有,不宜有也。”即“不应有而有”之意。有“持有”、“占有”、“多、富裕”、“取得、获得”等义。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强调,乃超出一般程度之意。“蕡”,读“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有蕡”,强调果实特别的多和大。“实”,果实。
(2)宜其家室:与上一句的“宜其室家”相对,这次重点放在“室”上。
3.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叶:桃叶。
(2)蓁蓁:读“zhēn zhēn”。植物茂盛的样子。以此饰叶,突出了叶片的肥大茂盛,说明盛夏已过,桃果落尽,已经进入秋天。隐喻人生暮年。
(3)家人:是指“配偶、伴侣”呢?还是“(荫其)子孙”之意?我们看到,上一句言“实”,应是为果为子之意。因此,此处“家人”应是特指自己的配偶。
4. 本篇中的递进关系
(1)“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构成了时间上的递进关系:从开花到结果到果落叶老,隐喻了女子从初为人妇到为人慈母到白发皓首的那个他的终身伴侣的人生历程。
(2)“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构成了空间上的递进关系:新娘子先被迎进大厅,举行典礼,拜见长辈,接受亲友的祝贺;继而被送入内室洞房;最后颠鸾倒凤、竭力承欢,服侍一人。
(3)“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还根据时序构成了人物亲疏关系上的递进:新娘子嫁入夫家,为夫家宗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操劳家务、侍奉公婆,故曰“宜其室家”;婚后开花结果、添丁生子,尽心尽力抚育后代、照顾小家,是为“宜其家室”;当子女独立之时,也已年迈体衰,与丈夫白头偕老、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此即“宜其家人”。那么说这里面是不是含有“生同房、死同穴”的含义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
【总结】
本篇是上一篇《螽斯》的姊妹篇,是对少女的新婚祝辞。预示了女主人公将来的整个人生轨迹,刻画了其所具备的优异品质。它与上一篇的区别在于:上一篇针对的对象因为是男主人公,对男子的要求当然是建功立业、荫蔽子孙,故祝辞曰“宜尔子孙”;本篇因为针对的是女子,对她的要求当然是温良贤淑,具体来说就是侍奉长辈,照顾幼小,服务丈夫,故祝辞为“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等语。
第一句赞其貌美,为夫家增添了光彩,在表示欢迎的同时希望她能够孝敬长辈,处理好与姑婆妯娌的人际关系,维护大家庭的和睦团结。
第二句祝愿她早生贵子,希望她能够勤苦耐劳,经营好自己的幸福小家。
第三句祝愿她健康长寿,希望她能够与丈夫白头偕老、生死与共。
【译文】
桃树婀娜多姿,花朵粉红灿烂。
姑娘今日出嫁,孝敬公婆周全。
桃树虬劲壮美,果实明亮饱满。
姑娘今日出嫁,生儿育女足愿。
桃树枝繁根深,叶片绿意盎然。
姑娘今日出嫁,天长地久相伴!
推荐阅读: